★讓孩子及時學習「尊重」
人與人相處有一定的規範,對中班孩子來說,其身心仍處於自我中心的發展階段,常只想到自己,很少能替別人設想,雖然年紀小不懂事,好像沒什麼關係,但是人類必須善處於群居的社會中,所以教育部公布的孩子教育目標中有一項是「培養孩子合群習性」。要做到合群,就要懂得尊重別人,知道大家想法不一定都相同,不能只顧自己,不管別人。
「尊重」一詞頗抽象,簡言之就是用同理心的態度對待別人,體貼考慮他人的感受,是人與人相處的基本態度,必須從小教導。
孩子不尊重他人的行為
孩子不尊重別人時容易產生哪些行為呢?隨著孩子長大,開始與同伴、家人或是親友相處,就可能會出現不太禮貌的行為,因為他還沒學會尊重,以下是幾個較常見孩子不尊重別人的行為:1.嘲笑別人
孩子經常會嘲笑同伴與自己不同的行為表現,例如:在幼兒園內大家用黏土捏長頸鹿時,小明看到小文捏的長頸鹿看起來不像,便哈哈大笑說小文捏的是小狗,還在班上大聲宣傳,讓小文很難堪;有時小朋友吃飯吃得較慢、穿鞋時左右腳穿錯,也可能會被同學嘲笑,這都是不懂得尊重別人的行為。2.未徵求別人同意,就拿走物品
不管在家裡或幼兒園,常會發生孩子沒有經過詢問,隨便拿別人的筆或玩具的事件,中班孩子已有「物權」(這個是我的,那個是小明的)的概念,對自己的東西非常在意,但可能未養成拿取別人的東西要先徵求別人同意的習慣。3.隨意插嘴搶話
幼兒園的老師會說:「小朋友,請舉手再說話!」因為孩子還沒學會尊重別人,所以團體討論時,常會隨意插嘴搶話,不懂要等別人說完話才可以接著說的規則,這種隨意插嘴搶話的行為也是不懂尊重別人的行為,在家中的表現則是經常會打斷大人的話。家長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讓孩子學習尊重
「尊重他人」要從小學習,還要在日常生活中機會教育,日積月累才會養成習慣,下面提供幾個教導的原則和方式供家長參考。1.家長以身作則樹立典範
孩子的學習大部分是靠模仿學來,因此家長的一言一行就很重要,例如:媽媽要進孩子的房間,應先敲門問:「我可以進去嗎?」這樣的示範,才能要求孩子要進父母房間時,也會先敲門,得到允許才進去,家長千萬不能因孩子年幼,或認為房子是我買的,就不用尊重孩子。房間既然已經是屬於孩子的空間,要進去他的房間,當然要先敲門表現尊重孩子。讓孩子從小生活在互相尊重的環境中,就能潛移默化學會尊重別人。2.讓孩子透過繪本故事學習同理心
尊重既然是抽象名詞,就很難讓孩子理解。家長可以選擇繪本故事,引導孩子從書中人物遭遇的事情,來體會當事人的感受,設身處地思考,才會產生同理心,例如孩子聽了有關同學被欺負的故事,孩子會去想:「被欺負的人好可憐。」就會想到「我不要欺負別人,有話要好好說,要有禮貌。」3.「教孩子禮貌」是學習尊重的捷徑
在生活中讓孩子養成有禮貌的習慣,就能延伸到尊重別人,中班孩子該學習的禮貌行為,如:見人打招呼、依情境說謝謝或對不起、想拿別人的東西時會開口借用、不隨意插嘴搶話、不嘲笑或欺負同伴等。文:蔡春美 幼教專家 取自巧連智官網
4.及時讚美孩子尊重的行為
孩子的行為受到讚美,就會願意再表現同樣的行為。所以讚美可增強孩子的某項行為。例如:小明要使用哥哥的剪刀時,他說:「哥哥,你的剪刀可以借我嗎?」家長看了,就可以馬上讚美小明:「小明你很棒,會跟哥哥借東西!」這樣及時讚美,可以讓孩子下次也會禮貌借東西。總之,尊重別人的行為是後天學習的重要品德,我們應讓孩子從小有許多機會學習尊重,因為「尊重」是一把與人群和睦相處的鑰匙,會影響到孩子童年及未來生活的人際關係及社會行為,也是將來職業生活與婚姻生活成功的關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