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養育兒文章分享
Article文章分享

建立孩子的自我保護意識

取自信誼好好育兒  https://parents.hsin-yi.org.tw/Topic/Index/34?TopicID=1099
1教孩子保護自己身體、遠離大野狼!

臺灣近期掀起「#MeToo」運動,不少職場性騷擾和性侵害事件頻傳,從政壇擴散到演藝圈、藝文圈等,職場權力上的不對等造成身心靈的傷害,也讓不少爸爸媽媽痛心與恐懼,爸媽到底該怎麼做,才能讓孩子的人身安全獲得保障,遠離大野狼的傷害呢?


文/信誼編輯部

學習保護自己,從家庭教育開始
「性侵害」的定義不只限於性器官的接觸,舉凡在違反個人意願下,展示色情圖片、強迫觀賞色情影片、窺視身體,以及言語上的猥褻,都屬於性侵害行為。

根據衛福部統計資料顯示,2021年通報的性侵害案件中,0至6歲的被害人就有203件,占受害者比例2.4%,而且男、女都有。只教孩子「遠離陌生人」並不能完全保證安全。勵馨基金會指出,80%以上幼兒性侵案件都是熟人所為,甚至利用孩子對「叔叔」、「阿姨」的信任來接近被害人。

幼兒性教育,爸媽可以這樣教!
研究發現,接受過性教育幼兒較不易受到性侵害。衛福部所屬的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委員會也提出,早期的性教育對學前幼兒的確有其必要性。建議爸媽應該在平時的親子互動中,自然而然讓孩子建立自我保護意識。利用以下要點,在家中幫孩子進行基本的幼兒性教育。

1 告訴孩子「身體是屬於自己的,必須被尊重」
■ 爸媽可以利用洗澡的時候,教孩子認識身體的部位名稱與功能。同時讓孩子知道,身體不能隨便被別人觸摸,尤其是性器官的部位。同樣的,也要教他不能隨便觸摸或偷看別人的身體。

■ 讓孩子了解:如果別人的觸摸讓你感到不舒服或不喜歡,你都有權利拒絕,明白向對方說「不要」,並且告訴爸媽或老師。

■ 當爸媽教導孩子「自己的身體」必須被尊重的時候,爸媽自己也要尊重孩子的感覺。例如,絕對不要強迫孩子坐在其他人的腿上,或求孩子讓別人抱一下、親一下,避免孩子誤以為「只要大人喜歡,就可以任由他們對自己的身體進行親密的動作」,甚至因此無法分辨什麼是不正當的觸摸行為,陷入被性侵的危險。

2 與孩子建立良好的溝通
■ 性侵害的加害者往往會恐嚇孩子「不可以告訴爸媽,他們知道了,就會不要你了!」所以爸媽平日與孩子的溝通,應該建立在互信的基礎上,讓孩子知道他們能在任何時候和你說任何事,而你也不會因為發生了任何事情而從此不愛他們。

■ 有些爸媽看到孩子有撫摸自己性器官的探索行為時,會立即喝斥「髒髒,不要碰!」導致孩子對「性」有負面的認知。之後,當孩子遇到與「性」有關的事情時,可能就會為了逃避爸媽的責罵,而選擇隱瞞下去。因此,當孩子對身體感到好奇,或提起與「性」有關的話題時,建議爸媽應該不要迴避,並用認真的語氣說明。

預防勝於治療!別讓《怪叔叔》有機可乘
面對層出不窮的新聞事件,爸媽是否擔心防不勝防、束手無策,而終日神經緊張、孩子走到哪就跟到哪?但孩子會長大,教導他保護自己、判斷情勢、因應危機,才不會讓「怪叔叔」有機可乘,才能真正遠離大野狼!

《怪叔叔》是一本文學性、兒童性、趣味性、教育性兼備的圖畫書,書中主角小豬胖臉兒和他的朋友小領結非常擔心會碰到怪叔叔,他們絞盡腦汁思考要如何對付不懷好意的怪叔叔。知名名插畫家李瑾倫透過可愛的小豬造型、活潑的版面設計,提醒家長、小朋友要注意自身安全、避免發生危險,非常適合用來教孩子保護自己的正確方法。

如果孩子遇到大野狼,怎麼辦? 
小小孩的語言表達能力有限,爸媽應該隨時觀察孩子有無異狀,例如,孩子抱怨尿尿或大便的地方會痛、對脫衣服的動作感到恐懼、拒絕回到照顧者的家中,或是突然變得沉默、冷淡、悶悶不樂等,以警覺孩子是否受到性侵害。

請爸媽記住「衛生福利部/婦幼保護專線113」。當你發現孩子或是身邊的人可能受到性侵害時,請立即撥打「113」,二十四小時全年無休,線上將有專業的社工人員陪你處理有關性侵害或家庭暴力的問題,保護孩子不再受到傷害。 

延續閱讀/
0歲開始,建立孩子的自我保護意識
女兒害羞又內向,擔心她被欺負侵犯

2出外玩,兼顧安全與學習

帶著年幼又好動的孩子出門,爸媽懂得把握機會引導,將安全觀念融入活動中,不僅能讓孩子學會安全知識,同時也讓外出成為愉快的生活學習旅程。

在1~3歲這個階段孩子的心裡,外面世界的確比家裡有趣,有些不怕生的孩子,甚至經常想跟著來訪的客人一起出門。但隨著自主意識增強、活動量增加,孩子的行為也愈來愈難掌握,尤其出門在外,稍不留心便容易招致險象,光是想像如果發生什麼「萬一」,就足以讓爸媽嚇出一身冷汗。

0歲開始,灌輸安全概念
大部分的孩子,2歲便能走得相當穩,不會經常摔跤跌倒,而這通常是寶貝正式告別嬰兒推車的時間點,同時也是活力大增、讓爸媽傷腦筋的起點。建議爸媽從孩子會坐以後、推著嬰兒車四處趴趴走開始,隨時跟寶貝灌輸相關的安全常識,並以身作則帶著孩子行動,譬如:過馬路需要走斑馬線、綠燈亮了才能通行、不要停步在發動中的車子前後……即使孩/子無法立即以行動或者口語反應他到底懂了沒有,但先行灌輸觀念,的確能使將來的教導更加見效。

1歲左右,孩子開步走之後,爸媽可以先將家裡附近的早餐店、便利商店、水族館當作「景點」,帶著寶貝散步到各個目的地,然後逐漸拉長「景點」和家的距離。一方面增強他的腳力、為脫離嬰兒車做準備,另一方面,爸媽也可以讓孩子瞭解自我保護的安全守則:騎樓比較安全,可以自己走,但馬路如虎口,一定要跟爸媽手牽手。

2歲以後,體會重於教條
2歲也是孩子的第一個「叛逆期」,經常將「不要」「不喜歡」放在嘴邊,有時還故意唱反調,為反對而反對。約莫1歲半起,爸媽就可發現:孩子走路時不太愛給大人牽,而且隨著年紀增長,堅持度愈高。爸媽除了趁著寶貝還相當把爸媽的良言當作金科玉律時,趕緊灌輸安全概念,2歲以後,建議用故事或真實經驗讓他體會:人身安全茲事體大,不能鬧著玩。譬如到海邊戲水時,愛玩水的孩子或許一看到廣闊大海會又想嘗試下水又有點退卻,你可以跟寶貝說:「海浪的力氣很大喔,所以你要緊緊牽住媽咪。看到浪過來,我們就退後一點。」

認知+安全,同時學習
帶孩子出外玩,沿途總有許多孩子感到興趣的學習,爸媽在灌輸孩子安全知識的同時,也可以擴展孩子的認知概念。

●認紅綠燈,瞭解警示意義
過馬路時,除了讓孩子知道走斑馬線比較安全,也同時教導孩子認識顏色:紅燈停,綠燈走,黃燈閃爍則是提醒注意。自然地,孩子不僅知道燈號顏色名稱,還能將紅色與危險連結在一起。搭捷運時,捷運站也會有警示燈,教孩子觀察:地上的燈閃爍時,就表示車子快要進站了,要站在安全線後面等車才行喔。

●搭手扶梯,練習使用規則
無論在車站或百貨公司,孩子對手扶梯都充滿興趣,而這裡也是容易發生危險的地方。帶著小小孩,如果1歲多走路跨步都還不是很穩,最好利用箱型電梯,搭電梯時,除了告訴孩子「先出後進」的安全法則,讓孩子負責按下欲往的樓層,他們也會很開心;2歲以上可以乘坐手扶梯,但仍要留意速度,教孩子踏穩,並且不要將手腳伸入縫隙中。上樓時,孩子靠內側或在前面,爸媽在外側或後方扶著;下樓時,孩子在內側較安全。無論走路或乘坐手扶梯,都要讓孩子養成習慣,自動靠邊。

●看標示聽聲音,學習辨識
當孩子想自己走在前頭,爸媽可以分派給他一些工作,以確定他前進的方向,比方先請孩子按電梯,一方面他可以學習「上」「下」的三角形或箭頭符號,另一方面,進電梯後,孩子還能將符號和語文「電梯往上/下」「up/down」做連結。在平交道旁等待火車經過時,就可以把握機會解釋整個「劇情」:「叮噹聲音響起,紅燈閃了,表示有火車要來囉!接著柵欄放下來,等火車通過以後,大家才能穿越。你看,紅燈下方有個箭頭,你猜火車會從哪一邊來?」乘坐捷運時,也可引導孩子聽關門的提醒鈴聲。

●記名字,練習互動不怕走失
等孩子滿2歲後,詞彙增加、會說整個句子甚至發問時,通常你還應該教導孩子說自己的名字,爸爸或媽媽的名字;3歲的孩子可以練習記電話、或地址,帶他辨認百貨公司或遊樂區穿制服的警衛叔叔或櫃臺阿姨。萬一孩子在外不小心迷路時,才知道如何求助,或說出自己的資料,讓別人及時幫助他。教導孩子在原地等待、不亂走,也是一個安全的方法。

●準備小背包,學習照顧自己
外出時,爸媽可以幫孩子準備一個輕盈的小包包,讓他自己放入他想帶出門的玩具、畫圖的紙筆、小水壺,並教導他放入衛生紙、小外套等孩子可以背得動、且外出需要使用的物品,不但滿足孩子模仿的需求,同時也讓他學習打包、照顧自己。別忘了,在小包包裡放上簡單的電話、地址、姓名資料,並告訴孩子收在哪裡、做什麼用,以便必要時可派上用場。

帶孩子出門,有很多準備工夫,爸媽可以先試著從近程與定點開始,帶著孩子熟悉出門的規矩、步驟、路上該注意的事情,為孩子的安全概念打下基礎,等孩子的行動及理解都比較熟練之後,就可以慢慢挑戰更遠的旅途、做更多有趣的活動了。

※本文出自《學前教育雜誌》

3培養幼兒的三大自我保護能力

社會上兒童傷害事件層出不窮,爸媽又無法寸步不離跟著孩子,究竟該如何教孩子懂得保護自己呢?

自我保護在日常生活中做起
父母有必要教育孩子預防危險、並保護自身安全的概念:

1. 讓幼兒從小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,例如︰外出時,一定要告知父母;不要跑遠或到危險的地方去玩;不要隨便接受陌生人的東西等。
2. 讓孩子牢記家裡的地址和爸媽的姓名。
3. 孩子還小時儘量不帶孩子去人多的地方。
4. 避免意外的發生和養成行蹤報備的好習慣。
5. 注意不讓孩子落單 。
6. 培養緊急狀況處理的能力,平日利用遊戲方式,來模擬、演練突然的狀況。
7. 教孩子保護自己的身體。

父母必須知道:學齡前孩子的是非善惡判斷仍相當模糊,因此他的安全問題當然還是要落在父母身上的。父母的小心照顧,絕對勝過教孩子自己防備「壞人」。

幼兒的三大自我保護能力
隨著孩子的長大,父母需要培養他具有下列三項自我保護的能力,我們可以依據孩子的成熟度、能力表現,適度的予以教導:

一、身體安全的自我保護能力
● 接受有益身體健康的事。如:吃各種營養食物、不吃掉在地上的東西等。
● 良好的生活習慣。如:把玩具收拾好,以免踩到摔倒;過馬路牽著大人的手慢慢走等。
● 正確使用器具、器材。如:手溼時不觸摸電器、不拿剪刀到處跑、溜滑梯時頭不向下等。
● 具體意外災害的應變常識。如:燙傷時馬上沖冷水、火災時沿牆匍匐等。
● 主動維護安全的能力。如:地上有圖釘,把它撿起來;聞到廚房瓦斯異味,馬上告訴大人。

二、人際安全的自我保護能力
● 遵守團體規範。如:排隊時不相互推撞、不搶別人的玩具等。
● 尋求幫助。與人衝突時,教導孩子尋求父母或老師的幫助。

三、社會安全的自我保護能力
● 懂得維護身體隱私。
● 維護家庭隱私。如:不隨便告訴陌生人自己家的地址、電話號碼。
● 教孩子大聲說:「不要!」且轉身就跑,是脫離困境三部曲;迷路時,找警察先生或商店的櫃台尋求幫助。但如果幼兒碰到處心積慮的大人時,幼兒自保的方法是乖順,以免激怒對方而遭不測。
 
教孩子保護身體隱私
可以運用下列遊戲方式,讓孩子明白,身體的哪些地方可以摸、哪些不可以,有助於孩子認清「誰是壞人」。

材料:紅黃綠三枝色筆,或是紅黃綠三色貼紙多枚。
步驟:
1. 由爸媽分別扮演各種角色的人(不認識的阿姨、鄰居的王叔叔、學校老師等)、假設各種情況,問孩子各種問題(「給我抱抱好不好」「給我摸摸好不好」……),也可以把手搭上去,讓孩子真實感受這樣的觸摸舒不舒服。

2. 畫個人形,如果是可以摸的地方,請孩子在人形的相對位置塗上綠色,如果是比較親密的人才可以碰觸的地方(比方說嘴唇),就塗上黃色,最後,將除了必要以外(如洗澡)、大家都不能接觸的禁制區,塗上紅色。年紀小的孩子,比較沒辦法將紙上人形跟自己產生關聯,爸媽可以直接把貼紙貼到孩子身上,最後帶孩子照鏡子,重複溫習。

3. 有時候孩子因為對身體界線不是那麼清楚,加上爸媽又是親密的人,無法分辨哪裡可以摸哪裡不行,這時爸媽可以反過來,先貼貼紙或是先畫人形,直接告訴孩子規則,之後再演練,加深孩子的印象。 

4教孩子判斷善惡與危險情境

要避免孩子被陌生人誘拐,不能只是讓孩子誤以為陌生人都是壞人,產生恐懼的心情,可以試著從故事或生活事件中舉出具體的例子來引導孩子。

幼兒園階段的孩子,活動力變得更強,對什麼都覺得好奇有趣,更喜歡到處遊玩探索。爸媽雖想鼓勵孩子更加獨立,但面對社會上兒童失蹤、誘拐事件層出不窮,總會擔心一不注意就有意外發生。到底該如何防範未然,教導孩子判別善惡、危險情境呢?

學齡前幼兒仍無法判斷是非善惡
其實這個階段孩子的「社會知覺」發展不夠成熟(所謂社會知覺,是指從觀察別人的面部表情與行為而了解他人的想法與情緒的能力)。雖然因為常和父母手足相處,比較有機會正確地了解父母和兄姊的心理與期望(也就是發展社會知覺);但對於陌生人,孩子因為缺乏接觸的經驗,更何況陌生人內心的想法與外表的行為有時並不一致,孩子並無從辨別與應變,一旦遇見居心不良的成人,安全問題便發生了。

藉由故事或實例來學習判斷危險情境
對孩子來說, 「壞人」是很兇、會打人、罵人、搶他東西等外在行為的「壞」;而「陌生人」的定義則是很抽象的,孩子並沒有足夠的能力去辨別、判斷陌生人的內心想法,那麼該如何引導孩子既能保護自己、又能有禮地面對陌生人呢?

建議爸媽,以孩子聽得懂、能夠接受的話,教導他「面對陌生人」的具體作法;並透過故事實例來教導孩子,幫助孩子學習判斷,建立面對陌生人應有的得體態度。像是透過故事和孩子共同討論(像︰「小紅帽和大野狼」以及「七隻小羊」等童話),或是以報章新聞為題材,依孩子能夠了解的程度,告訴他社會上曾經發生綁架、誘拐幼童等事件,讓他想想︰「小羊為什麼會被大野狼吃掉?」、「為什麼不能吃別人給的東西?」等,讓孩子逐漸學習、思考並判斷哪些情境是具危險性的。即使孩子沒有辦法一下子完全體會,但他總會長大,從經驗的慢慢累積中,他會漸漸了解如何保護自己和如何面對陌生人。

教導孩子可尋求幫助的人或地方
對大人來說,「面對陌生人」、「判斷善惡」也是不容易的課題,遑論學齡前的幼兒。所以,除了給孩子簡單具體的做法,逐步培養孩子判斷危險情境之外;另外,還可以讓孩子隨身攜帶哨子,教他可以尋求協助的警察特徵,或是有危險可以尋求協助的地點(如:便利超商或警局)。孩子的安全意識較薄弱,周邊的成人一旦發現有異狀,更應該主動的伸出援手,就可以防患於未然。

5親師合作,為孩子安全教育把關

幫助孩子在生活上養成好習慣與規律的生活,學習面對不熟悉的人時能夠不失禮儀又懂得保護自己,這是孩子社會化過程不可缺少的一環,同時也養成他面臨問題或危機時的應變能力。

生活規矩,在平時生活中下功夫
父母在平時要讓孩子了解,並立下一些規定,讓孩子養成規律的生活習慣,譬如︰

1. 從幼兒園放學,一定要先回家,在得到大人(父母、保母等)的允許後,才可以再出去。
2. 拿取人的東西之前,一定要先問過父母,才可以接受。
3. 認識新朋友,一定要讓爸媽知道
4. 讓孩子試著熟記家裡地址、電話號碼、爸媽姓名,但是,不隨便背誦給陌生人聽。萬一走失,要找警察幫忙。並教孩子如何辨認警察的外觀。

面對複雜的社會環境,父母都盡心盡力地保護幼兒,但是,父母可千萬不要因噎廢食,基於安全的理由,便不讓幼兒與外人接觸;我們應該讓幼兒在生活接觸中建立與人交往的合宜應對和態度。

父母可以主動製造機會,讓孩子多與他人接觸。像是到對面雜貨店買包糖,您可以陪孩子到家門口,看著他進店、出來,問問其中的經過、和老闆談話的內容,視情形給予鼓勵、誇讚,並告訴他應有的禮貌。

偶爾也可以請親朋好友來家裡玩,或是帶孩子參加聚會,讓他實際練習應對的禮儀。如果孩子怕生畏縮,表現不好時,父母不用著急,千萬不要緊繃著臉,當眾責罵他,甚至強迫他該怎麼做。父母可以為孩子打圓場,回來後再以溫和的態度告訴他可以怎麼做;多給孩子心理及語言上的準備。

隨著年齡和經驗的增加,孩子自然會漸漸建立起分辨的能力,進而學得待人處事應對進退之道。

家庭學校的配合很重要
在幫助孩子逐漸學會自我保護、建立分辨能力的同時,父母也要幫助孩子建立得體的應對禮儀。禮儀是由平時的學習和模仿所衍生出來的社會行為,而幼兒園正是孩子踏入社會的第一步。

1.建議幼兒園設計一些單元課程引導孩子,例如︰「路上遇見陌生人,怎麼辦?」、「陌生人跟我講話,怎麼辦?」等社會課程,教導孩子以合宜的應對進退,面對陌生人。平時也利用講故事、圖片說明、話劇表演、角色扮演等方式,告訴孩子怎樣面對陌生人。

2.幼兒園應該舉辦各種親職活動,邀請家長參觀,作家庭訪問,利用家庭聯絡簿與家長經常聯繫、溝通,了解家長的憂慮或擔心,也使家長了解園內的情形。如果孩子是乘坐娃娃車上下學,司機就必須和家長密切配合,不要讓孩子落單,或在家門口徘徊;如果是家人接送孩子,而家長不能親自來或臨時換由別人接送時,一定要電話通知園方,不要由孩子傳送口信。最重要的是,園方老師和父母對待陌生人的態度要協調一致,以免孩子無所措其手足而覺得矛盾、難以適應。

給孩子殷勤的關愛
幼兒時期是人格成長的關鍵期,同時,幼兒也開始意識到自己和別人的不同。因此,父母應該為孩子布置一個溫暖、安全的環境,讓孩子在豐富的愛中,體會自己是唯一、獨特的,知道自己是爸媽所重視、關懷的寶貝,如果晚點回家或是受到傷害,父母會擔心難過。所以,當孩子面對外在誘惑時,他就習慣性地記起要先回家告知父母,而不單是被動地遵守規定。

小叮嚀:儘管現實環境不是我們理想中那麼美善,不過父母也不需要太忐忑不安。建議您以樂觀、安定的態度引導孩子,讓孩子在輕鬆歡愉的氣氛中,了解該如何保護自己,同時自然發展他的社會行為和人際關係;讓孩子在您豐厚的親情關愛裡學得珍視自己、信賴他人,進而培養合宜的應對進退,以積極、包容的態度來面對現實世界。